2)第三百四十一章 多尔衮的算盘_夺鼎1617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单位,作战时三丁抽一,一丁披甲,余者为散丁。这些披甲兵中,一部分为巴牙喇兵,余者为步甲、马甲兵。战时披甲旗丁为主力,余者旗丁作为普通士兵使用,大多要随军出战,上阵厮杀。

  而军中又有大批的包衣阿哈作为杂役和辅兵。这些人在出征队伍中人数最多,但却不作为军队人数,主要任务便是从事扎营、制造各种器械、提供后勤服务等,必要时也是要上阵冲杀。

  包衣阿哈以上便是披甲人。披甲人地位高于阿哈,最后才是满蒙八旗的旗丁们。

  披甲人多为东北各降人部族,民族多样,多为黑龙江与松花江流域的鄂伦春人、锡伯人、鄂温克人、索伦人、达斡尔人、赫哲人、苦夷人等,满洲人称他们为野人,多从各个山地河流搜罗而来。

  由于这些人战力强悍,所以他们是清军中炮灰的主要对象。死兵在前,锐兵在后,该处死兵,很多便是这些部族中人。由于战事频繁。这些被充为炮灰的东北部族兵,到了后面,很多部落都消失了。

  在清朝的历史中,经常可以看到将官员家属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的字样,这里的披甲人便是这些来自于比建奴还有野蛮落后的部族。而这些所谓的野人,战斗力一直是满清军队的支柱,一直到镇压白莲教、镇压太平天国时都是清军的看家法宝。

  清军与明军交战,因为人口基数少的致命弱点,向来第一波先驱汉八旗作战,第二波驱蒙古部落兵作战,第三波驱东北各部落兵作战,第四波驱蒙古八旗作战。最后才是八旗满洲的军队上阵。

  虽然现在清国八旗蒙古与汉军的结构还不怎么完善,不过为了减少核心力量的损失,驱使炮灰杂役攻城攻壕作战,八旗满洲各旗主们己是极有心得。

  不过,这两年来,索伦各部的野人也越来越不好对付,甚至开始主动袭扰亲近满清的部族,对满清官员、八旗满洲的士兵进行攻击。(林文丙:那不是我指示他们干的,我只是负责收购人头而已!)

  “二哥,所以你向那个胖子请了旨意,允许包衣阿哈们立功抬旗?”

  自从入关以来,在多尔衮提出的包衣阿哈立功之后,所获甲胄兵器归自己所有,本人抬为旗丁的巨大诱惑之下,那些往日里只能跟着清军后面捡便宜的包衣们,突然爆发了冲天的战斗力,十数座城池都是由包衣阿哈们组成的牛录、甲喇一鼓攻克。

  而在从关宁军俘虏中编组成的五十七个牛录中,有马有甲的占了一半以上,很多还都是原先将领们的家丁,个人技艺和战斗力自然不同。

  按照八旗满洲的传统制度。这些包衣牛录,是属于多尔衮和多铎兄弟的私人财产。就算是黄太吉本人,如果没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,也不好明火执仗的褫夺别人的奴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